台灣人文景觀趴趴走系列

台灣人文景觀趴趴走系列

台灣人文景觀趴趴走系列

台灣人文景觀趴趴走系列

台灣人文景觀趴趴走系列

台灣人文景觀趴趴走系列

台灣人文景觀趴趴走系列

基隆河畔自行車道即景02

基隆河畔自行車道即景01

行天宮瀑布

築地百年老店

銀座步行者天國

金澤兼六園

草山竹仔湖AJISAI紫陽花

關渡大橋

南鯤身05

2011安平追響曲

天上至尊

天上至尊

探戈02

探戈01

【冥國百年忌】

【冥國百年忌】

228

228

猴C

猴B

猴A

<百年の絆>US印ステンレス製スプーン、生き帰られた台湾人旧ニッポン兵が語れなかった悔しい戦後記憶

旅路のヒトコマ

旅路のヒトコマ
紅樓百年風情

台灣南歌 -- 蔡振南 演唱【母親ㄟ名叫台灣】

東北向一直線的永恒祈祝

銀河鉄道の旅人のスナップ集

銀河鉄道の旅人のスナップ集
黃金神社の鳥居

ようこそ TAIWAN

★台湾 麗しい島国★



酒桶山法蝶

酒桶山夕陽

奥の細道(山形)

新社蓮園競艷系列

永恆(能登輪島の朝市)

醞釀

盤谷隱石

靜痕

桃源仙谷e鬱金香系列

大相撲桑

牛童戲牛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上田正樹 悲しい色やね ~OSAKA BAY BLUES

河島英五(37才) / 時代おくれ

真的天妒英才!
老天很愛玩弄人間呢!

沢田研二 -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

百聽不厭!30多年來,反覆地聽此歌曲,更覺ジュリー 乃 不世出ㄟ天才!
「愛你一萬年」,時光流逝下,仍然愛你一萬年啦!

昭和の隠れた名曲 ある青春 沢田研二

深夜時份,沢田硏二的此一名曲邊聽邊追憶那逝去的青春歲月;熟悉​的親朋好友身影,如走馬燈似地,忽顯忽隱;人生真的無常啊!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禁談228 志工控府箝制言論-民視新聞

那裡已是狗黨蛆長騜ㄟ終統腐了!很多阿本仔早已不願去參觀了!
現今已快成故宮或士林夜市般,阿六的朝聖蛆腐了!
正港且資深ㄟ導覽志工們離開也好,何必再去被牠馬的狗黨蛆族們糟​蹋呢!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長渕剛 - 明日へ向かって (Tsuyoshi Nagabuchi - Ashita e mukatte)

迎向明天!災後復興重建新生!勇気を与え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長渕さん!

河島英五(46才) / 酒と泪と男と女

天妒英才!於今只能追憶那令人滿腔感懷的男人氣概罷了!

長渕剛/巡恋歌

長渕剛 巡恋歌(JAPAN’92 Tokyo DOME)

欲罷不能!繼續PO下去吧!

とんぼ 長渕 剛

とんぼ的完整歌詞盡在此!

長渕剛 とんぼ

他的出生地鹿兒島ㄟ演唱會!

長渕 夏祭り

這就是他的魅力啦!
星空の夏祭りだ。そうだろう。あの年の夏祭り、下町の真夏夜空で​のロマン!

お家へかえろう(夜のヒットスタジオ 1990年2月28日) 長渕剛

今晚(7/14)NHK的專題報導裏,他最後也唱了這一歌曲,雖​然其中的「敗戦直後生まれた40代・・・」改成「‧‧‧60代‧​‧‧」;然整體針對現實的政經社會現象之反諷或批判之貼切與寫實​卻是依舊令人震撼且共鳴呢!
不良団塊初老人の俺も感動と感激、そして、台湾の現況を頭に浮か​びながら、共鳴も激しいでした。お、青春万歳!

長渕剛 とんぼ 【2010-2011 TOUR TRY AGAIN at YOYOGI】

這一曲也是令人懷念ㄟ佳作啦!
整個旋律與歌詞喚起了多少你我她ㄟ代代木青春歲月回憶!

長渕剛 TRY AGAIN 【2010-2011 TOUR TRY AGAIN at YOYOGI】

これも今晩(7/14)NHKの番組に出られた曲だ。懐かしい。​ありがとう、長渕さん!

長渕剛 乾杯 【2010-2011 TOUR TRY AGAIN at YOYOGI】

今晚看到NHK播出他到東北災區慰勞與激勵災民與自衛隊員的諸多​畫面時,剎那間,感受到阿本ㄟ年輕輩們畢竟還是傳承了那千古以來​ㄟ韌性。
災後復興與重建之路雖漫長又艱辛,但今晚的螢幕裏我看到了滿滿的​希望與動力!乾杯!迎向那心生的未來吧!すべての友よ、頑張れ!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台灣血源七千年之證言

台灣血源七千年之證言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台灣血源七千年之證言
沈 建 德

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江澤民與沈君山一九九二年一月的密談之中提到,除了二%的山地人之外,台灣人都是
從中國大陸過去的移民,因此台灣獨立是背叛祖國,共產黨打台灣絕不手軟。不幸的事
是,台灣人也大都認為其祖先來自中國大陸。然而據本人詳細研究的結果,台灣現住人
口之中,除了五.八%有所謂的中國人血統之外,七十七.四%是百分之百平埔及山地
人的血統,其餘的十六.八%漢蕃待分,但據研究所得的瞭解,待分的部分的屬漢族的
不會超過四分之一。推翻了台灣人都來自中國的說法,台灣獨立建國不必再靠「台灣意
識」或「台灣自決」,血統上台灣人就不是中國人!

本研究的起點是荷蘭入侵台灣的一六二四年。平埔及山胞人口係依官方及學者合計的當
時人口及其後的人口成長率計算,而漢族人口則先以開墾田園折算出漢蕃待分人口,每
甲扶養力以三.三人計,再依當時的記載,分辨出漢蕃人數。當然,這些計算標準都有
相當的依據。

為確保研究結果,建立了「台灣人口成長模型」,由一六二四年至一九九五年。在縱的
方面,模型記錄並觀察上述三族人口的成長及相對的田園開墾甲數直至一八一一年。在
橫的方面,設置了十個檢查點,以後對各時期的估算人口和官方人口調查的異同,並加
以分析、說明。因為台灣的人口統計,已知最早是一七五六年,屬於滿清時代。而滿清
的人口奏摺只有繌數,不分男女族別,而且平埔和山胞是從向化時才計入台灣人口,「
尋找」當時的人口總數難,區別漢蕃血緣更難,加上中國學者預設的陷阱,和台灣的大
中國教育所形成的漢族中心思考模式,使本研究充滿了挑戰性。因此,在參考資料方面
,盡量找日本人的研究,古人遊台記述 ,荷清日等國之官方記錄、奏摺、台灣府志及
縣誌等。所得的研究結果雖非十分精確、滿意,但在證明台灣血緣不同於中國則綽綽有
餘。

要證明台灣人根本上就不是中國人,其過程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不然,你也可自己做。
文獻上推估,一六二四年時的山胞的有二十萬人,以一%的年成長率經過三七一年到今
天,應有八百零二萬。這是一九九二年拙著「被統一前的掙扎」中的簡單算法,當然也
提出了佐證資料。今知平埔族人數比山胞更多,因此,在台灣,除了一九四九年隨蔣介
石來台的難民及其未和台灣人混血的後代之外,很難找到不帶蕃族血統的台灣人,其差
別只是蕃血成份的高低而已。

既然如此,為何台灣人全都是漢姓?有的還有漢族譜?原因是清國乾隆皇帝賜漢姓給平
埔人,而道光、光緒賜姓給山地人,族譜可能隨姓附賜,原住民無須和「漢」族通婚就
有漢姓。還有,日據時代改漢姓為日姓,稱為皇民化,戰後日姓又改回漢姓,七改八改
,原住民的後代知道自己真實血統的沒幾人,而你我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不要以為有
漢姓、漢族譜、會講閩、粵方言就是漢人,還到中國大陸去尋根、認親!

中國人製造的台灣血統為什麼這麼粗糙?因為他們想永遠霸佔台灣,不得不用盡一切方
法,使台灣人忘記自己是誰,而顧不得手段兇不兇殘。能殺的就殺,殺不完的用騙,把
沒有警覺心的平埔和山胞騙為「漢」人。其手法是豢養一批掌客,把平埔和山胞開發所
住蕃社土地稱為向中國大陸政權歸化,簡稱向化。每一地區開發完畢,外來政權滿清就
進來設官抽稅揀現成,把開墾土地列為大清版圖,而蕃族成為大清子民,然後賜姓,使
蕃族搖身一變而為「漢」人。清鄭所開發鄉鎮皆為昔日蕃社原址,由此可證。因此,土
地開發的越廣,滿清官方統計的台灣人口也就越多,這種人口激增的現象,中國學客把
它扭曲為移民潮,而台灣的開發是「漢」族的功勞。事實上閩粵遊民來台多屬農業傭工
,春來秋回,落地生根者並不多,可是中國人就利用這點小小的事實擴大宣傳,直到台
灣人都自認是中國人為止。所以台灣人應當知道,有唐山公無唐山媽者並不多,絕大多
數是既無唐山媽也無唐山公。


台灣血源七千年的證言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最近中共明顯地想藉民族主義解決台灣。本來一個民族不一定只能成為一個國家,更何
況台灣民族是否就是中國民族尚未釐清。可是中共一口咬定,除二%的山地人之外,台
灣人都是中國人。所以,主張兩個中國、一台一中或一國兩府都是分裂中國,做為中國
唯一合法代表的中共不能坐視。它並且揚言,共產黨雖然講理,但是打台灣不會手軟,
近年的軍事演習,似乎是在傳遞這個訊息。隨著中共經濟的改善,台灣對抗中共的籌碼
越來越少,故中共的姿態越來越高,要求國民黨承認中共是中央,否則不惜強制統一。
在上述壓力之下,我們不得不對台灣人的血統做一澈底的檢驗。

很不幸,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在台灣已經形成共識,連專搞台灣民族主義的老台獨也說
:「台灣人,因和中國人具有同一血緣的關係,所以在種族上同屬漢族,這點無可否認
」。在外國也一樣。當我們向日本、美國政府抗議,把台灣當作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時,
他們外交官竟然反問,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嗎?造成這種看法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國際宣
傳,和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教育。所以,追查台灣人身世的真相,除政治以外,還有多
方面的意義。台灣人的血統,在拙著「被統一前的掙扎」及「國格」之內已有觸及,舉
證說明不少自稱閩客的人具有原住民血緣。最近高雄醫學院醫師發表抽血檢驗的結果,
證實本人的推論。現因中共逼台甚急,驅使本人續做深入的研究。

從考古資料得知,七千年前台灣就有人住,可能是原住民或更早的矮黑人。原住民大別
有高山族和平埔族,據學者研究,他們分別在六千五百年和五千年前來到台灣。中國人
自稱的始祖黃帝,距今才四千六百多年,平埔族的出現都比中國人的始祖還早,原住民
那裡是炎黃子孫?黃帝的神話破滅之後,中國人又穿鑿附會的說,根據書經、夏書、禹
貢、列子湯問篇、山海經、史記、秦始皇紀、漢書地理志、三國志孫權傳、隋書東夷列
傳、文獻通考、隋書琉球傳、日本一鑑等等,證明自古中國人就到過台灣,所以台灣是
中國的。他們從不檢查一下,台灣原住民不但早就來過台灣,而且住在這裏。何況古籍
解釋人言人殊。

台灣原住民在島上無憂無慮的過了幾千年的無政府生活,到了十六世紀末,中國海盜林
道乾被其官兵追捕,船破,躲進高雄港(當時稱打狗),立即屠殺打狗社的平埔蕃西拉
雅族,取其血混合石灰以補破船。家破人亡的平埔人,被迫輾轉遷至阿緱,今之屏東,
這是台灣先民和中國人第一次大規模的接觸,想不到是狼吻。其後中國大陸來的統治者
像鄭成功、滿州人也都屠殺平埔人。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蔣介石不讓他們專美於前,
把台灣精英一掃而盡。台灣人的中國經驗,除了被殺之外,文化、語言也被消滅,河洛
話是中國統治者的強勢語言,把台灣母語平埔話趕出台灣。現在台灣文化面臨第二次危
機,年輕人逐漸聽不懂河洛話、客家話。

林道乾的扣關,並未使平埔人興起組織政府對抗外侮的念頭,反而是以逃避面對。一六
二四年,荷蘭以兩千名軍隊,在台灣建立有史以來第一個政權,當時全台灣平埔族高山
族各有二十萬人以上,閩南移民的一萬。荷末,閩人有兩萬五以上,而蕃口數依○.七
%年成長率計算應有五十一萬以上。閩人來台討生活,在海上必須克服許多山險,以當
時的航海工具和技術而言風險很高。上陸以後,惡瘴等著他們,像登革熱、霍亂,尤其
是瘧疾,當時無藥可醫,一經染上只有等死,不分王公或平民。有稽可察的,像海盜顏
思齊、鄭成功、滿清大官丁日昌、法軍艦隊司令孤拔、日本親王北白宮(有人說他是陣
亡)等,都是來台染病而死。達官貴人都如此,百姓或士兵死亡人數更多,一次奪走成
千上萬人的生命。遠古不說,日據時代就至少每年發生一次,少則死亡兩三千,多則一
萬二、三。可見台灣的毐瘴不是外來人種所能克服。間接嚇阻了閩粵移民,使他們重新
考慮,來台短期打工可以,長期定居則不敢嘗試。居於平地的平埔人,據說先天上患有
地中海型貧血,瘧疾原虫無處寄生因而疫癘不生。高山族居於山上,據說海拔七、八百
公尺以上就沒有蚊子。瘧疾不侵。

因為來台有這麼多風險,閩人來台都是抱著單身以試運氣的心態,反正他們在福建也是
無業遊民。而且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娶了平埔妻,也就取得了土地繼承權,這使得閩南
羅漢腳更趨之若鶩,加上蕃女對這些無恆產但文化水準較她們為高的小混混頗為青睞,
所以當鄭成功佔領台灣之後,他的閩南故鄉就流行著一個民謠:「刺瓜(大黃瓜)刺刺
刺,東都(台灣)著來去,來去穩有某(妻),不免唐山怎艱苦」。根據記載,一六八
三鄭氏王朝滅亡之年,鄭軍三萬七千多是單身,其他「閩人」八萬多,除兩千多官員有
眷之外,也多是羅漢腳或閩蕃混血兒。這些混血兒娶到閩妻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一代
代都娶蕃女,他們的後代在血統上已沒有閩人的特徵,可是因為先祖是閩人還冠著漢姓
。另外,還有些平埔人因為懷有文化落後(到一六○○年左右男女仍舊裸體、結繩記事
)的自卑感,不管自己的血統已是閩蕃混血之後蕃血的成分有多高,仍自稱自己是「漢
」人,這個現象至今仍很普遍。

由最簡單的數學就可得知,閩蕃婚配所生之第一代有五十%蕃人血緣。若混血兒再配蕃
女,第二代的蕃血就有七十五%,依此類推,第三代八十七.五%,到第四代的蕃血就
高達九三.七五%,是一個十足的平埔人,可是這個混血兒仍舊得意洋洋的以漢姓為榮
,並以漢人深自期許。從混血第一代到第四代,只不過六、七十年而已,台灣的閩粵移
民後代,蕃化的過程都在「暗中」進行,年代越久蕃化越深。但儘管他們體內的「炎黃
之血」所剩無幾,仍舊自稱是唐山人。滿清入台之後,把所有的閩人都趕回福建原籍,
留下幾千人在台灣。他們恐怕都是承認自己是漢姓的平埔才沒被帶走的吧!

滿清滅鄭,沿海安全無虞,準備把鄭氏人馬及閩人移民(其中可能有混血兒)遷回後放
棄台灣。當時若非施琅力主保有台灣而獲清廷接納,今天的台灣就不會被中共糾纏不清
。滿人所以不要台灣的理由是,台灣是海疆上的一隅,治理不易,因此向為海盜之巢穴
。既接受施琅之議,為免反清份子再以台灣為根據地騷擾清國。因此在侵台後第二年,
就禁止移民台灣,這樣做,原本是政治上的目的,想不到它所達成的是,血緣上台灣和
中國大陸隔絕,造成台灣人有長山公無長山媽的混血狀態。當時滿清規定,留在台灣的
閩人在福建有妻室的可回家探親,但不得接到台灣。清國子民有事來台不准帶眷,另外
,廣東人根本不准來台,因為他們在其國內底細就不好,來台後天高皇帝遠,恐引發治
安上的問題。

移民來台雖然不准,來台謀生,打工並不禁止(但申請很麻煩)。因為當時清國人多生
活困難,所以閩人申請來台,粵人偷渡。由於粵籍客家人在一七二一年的宋一貴之亂中
組義勇兵萬餘人助清平亂,事後這些偷渡的義民爺得到關愛的眼神,一七三二年第一次
解除攜眷入台之禁令,其對象就是這些平亂有功的義民、偷渡客。七年後台灣人口壓力
顯現,而交通方便之處也開墾得差不多,所以,滿清又開始禁止其國民攜眷來台,此後
又開開禁禁各三次,至一七九○乾隆年間才完全解除攜眷之令。但羅漢腳,在台無視可
依者,及粵籍國民仍舊禁止入台。這個命令直到一八七五光緒元年才廢止。一七六四年
「重修鳳山縣誌」就有這一段:「近年以來,生齒日繁,山窮樵採,澤竭罟網,物力甚
絀,用度益肆」,說明台灣真的沒有三年好光景。因此,早在一七四八年,彰化知縣蘇
渭生就倡導設立育嬰堂,收容窮人家丟棄的女嬰。這顯示當時生活不易,來台打工或定
居的閩粵單身男子銳減,否則怎可能把女嬰丟掉或溺死。因為在鄭氏時代「婦女一人之
價,至於數百金」,有如颱風過後的菜價。育嬰堂的設置,嘉義、彰化、台南、板橋、
新竹、台北、澎湖都有,丟棄女嬰實是全台灣普遍都有的事。由於這種狠心事是中國大
陸的風俗,因此,被丟棄者必是龍女而非蕃女,這無形中減少了龍種繁衍的機會,而增
加蕃種繁殖的可能性。若漢家郎嫌棄蕃女文化水準低,欲渡海娶親卻犯法,除非偷渡新
娘。然而黑水溝處處漩渦渡航危險,女性上船被視為不吉祥而不受歡迎,除非願付高代
價給船家,否則欲傳宗接代,除了蕃女別無選擇。即使是娶蕃女,兒女也冠漢姓,以致
蕃孫不認祖。

說到漢姓,蕃子蕃孫的父祖不必來自唐山照樣擁有漢姓。原來在乾隆二十三年,滿清賜
姓平埔族,計有潘、陳、劉、戴、錢、斛、李、林、王、巒等在閩粵也是大姓的姓氏。
蕃人改漢姓之後不出三代,連自己的子孫都會不知自己是蕃。日據時代為了把台灣人皇
民化,它的「戶口規則」第三十條就有規定,鼓勵台籍居民改為日姓,其辦法為,提高
社會地位、子弟可入日人專用之中學、增加木炭米榶麵粉煙酒布類的配給量等等。改日
姓之例有:姓王者改為兒玉、田村;姓李的改為理光、里見;姓陳的改為田中;姓潘的
改為米田等。過去的兩百多年,台灣土著一下子改為滿清賜姓,一下子改為大和賜姓,
戰後又改回蔣介石賜姓,七改八改,台灣人都搞糊塗了。山地人的漢姓更多,除了前述
滿清所賜幾個姓之外,總共使用中國百家姓中的五、六十個,其中大姓有:孫、溫、吳
、葉、鄭、盧、賴、余、高、鍾、宋、尤、趙、張、郭、顏、羅、莊、黃、江、蕭、楊
、連、萬等。許多台灣人被告知可能是原住民後代時,馬上反駁表示絕對不可能,理由
是原住民不可能有漢姓。看了上述歷史事實,鐵齒的假漢人,是不是應該心平氣和的來
研究自己的身世呢?

另有一種假漢人,不承認自己的原住民祖先,說他們的族譜記得很詳細,絕對和蕃沒有
關係。這也太武斷了。四十幾年前蔣介石的手下,就根據原住民的漢姓,替蕃人製造有
漢族血統的族譜,所以,常常發現漢姓相同的蕃,在血統上完全沒有關係,可是族譜卻
相同。乾隆賜姓給蕃人的時候,不知有沒有同時替他們製造中原族譜,假使有的話,原
住民的祖先也必是來自黃河中、下游,這種幼稚而又傷天害理的事,只有中國人做得出
來。家中有族譜的「漢人」,你們的族譜是不是被作了手腳,使你不知不覺之中背祖忘
宗?

即使沒被作手腳,而你的遠祖來自閩越,之後連續幾代都娶蕃女為妻,則第一代的蕃血
為五十%,第二代七十五%,第三代八十七%,第四代九十三%依此類推,你有多少血
液是蕃的成分?不管有九十三%或零,在族譜上你永遠看不出你的血緣,因為漢人族譜
是以男性為中心,在你的宗譜上,只要先祖之中有一個來自漢,或冠漢姓的蕃,在族譜
上所顯示的你是百分之百的漢人,但實際上你有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蕃人後代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本研究才想辦法要來替所有的台灣人分辨,到底是漢還是蕃。

族譜不能證明血統,在台灣已是普通的常識。依照學者的研究,漢族譜的起源是在周國
,目的在註明所封各姓與周天子的主從和一統的關係。秦國佔領中原之後廢除封建制度
,但族譜未廢,遂成各姓社會地位的表徵,直到清初。因此有人偽造族譜以彰顯自己的
出身。但蔣介石在台灣偽造的蕃人漢族譜,則是為了統治、掌權。台灣人不應把家中的
族譜看得太認真,說不定你家的神主牌就是偽造的。最能證明你的身份的就是血液成分
,不是姓,也不是族譜,千萬不能以為自己是漢姓,族譜上也密密麻麻的記著一些名字
,就表示你是漢人無誤。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當你沾沾自喜準備要做二
十一世紀的支配者之前,最好先去高雄醫學院檢查一下。

既然台灣人的血統這麼可疑,而中國又以台灣人是其同胞子民而時時威脅,實在有必要
研究,趕快做個了斷,拖,對台灣不利。台灣人的歷史之根已被中國人挖掉,尋根的研
究工作,只能從殘餘的細根中推知全貌。這些細根就是歷代開墾田畝面積、殘缺不全的
統計資料,前人的遊記、官員的奏摺、學者的研究報告等。為求研究結果正確,本文建
立了台灣歷代人口成長的模型,時間從一六二四年荷據開始至一九九五年為止。模型中
,就縱的方面而言,在朝代末年或有人口統計的年代設立檢查點,共有十點。就橫的方
面而言,在每一個檢查點分別估算漢蕃人口,其總和若和官方統計數目相同,表示可以
接受,否則必須大都市研究,直到兩者相符為止。

第一、第二檢查點

台灣歷代人口成長模型(如附件)的第一個檢查點是一六二四年。在此之前閩人來台甚
少,據荷蘭水兵的二手傳聞,有許多閩籍移民和平埔女性結婚。不過多數的福建農民,
春間來台秋收返回,工作是幫傭性質,流動性很大。據一六三六年的荷人巴城日記,當
時在台閩人,向來多數是無業遊民。當年爪哇僑領蘇鳴崗留居台南,獎勵農業,閩農才
開始大量定居,以種甘蔗為主。一六四四年清兵入關,不久南下,一六四八年福建戰亂
發生飢荒,約八千人來台,亂後又全數離去,說明了台灣並不適合「漢人」居住,若有
選擇,他們也會離開。簡單的說,他們不認為台灣是他們的家。這和中國人所宣傳、教
育下一代的說法──中國人熱愛台灣,是完全相反的。

瞭解了第一檢查點的背景之後,讓我們檢視蕃族人口。根據日本學者及台灣官方的估計
,是時,平埔族及高山族各為二十萬人。但是整個人口模型完成後檢討,發現平埔人口
應為二十五萬,再檢討增為三十萬。但基期人口以平埔山地各二十萬計算。另外,人口
年增率概以○.七%計算,從檢查點一到檢查點六(一八一一年)全部相同,這也是偏
低的估計。因為同時期中國的人口成長率是○.八三九%到一.二七%之間,平均為一
.五四%,而當時的福建為○.六一八%到○.八一七%,平均為○.七一七%,不管
和中國或福建的平均人口成長率相比,本模型所採計者均較低,蕃口被高估的可能性很
小。至於漢人口數的估計,係以開墾田園甲數乘以三.三,亦即每甲扶養力為三.三人
。這個數字從檢查點一、二、七的人田比例中得到支持,若依據每甲的年收穫量來判斷
,閩粵人口不會低估。因當時農作年僅一熟,產量又低,每甲養三、三人已可能是高估


一六六一年(第二檢查點), 荷蘭投降鄭成功,留下已墾土地八千四百零三甲,以本
模型估計,漢人應不超過兩萬七千。這個算法得到荷蘭人證實,它駐台最後一任長官揆
一所寫的「被忽視的台灣」書中記載,除婦孺外,有漢人壯丁兩萬五千人。依台灣官方
推定,婦孺應有九千人,合計為三萬四千人。但是人口扣掉漢人傭工而土地扣掉平埔人
所墾的一小部分之後得到,每甲約當三、三漢人的人田比。必須注意的是,平埔人向以
打獵為主,農耕為輔,因此需要廣大土地做為天然鹿場。鹿場開墾之後,獵獲量減少,
為了生活必須參與開墾,這個隱藏的現象,到了滿清時代完全顯現出來。可是以中國為
主體的歷史,把開墾全歸功於漢人,原住民好像是旁觀者,顛倒事實。所以若一直用三
.三乘以官方記載已墾田數做為漢人口數計算,必然是個大錯誤,此事在乾隆年間完全
明朗,現階段仍屬正確,暫時表過不提。

鄭成功到了台灣,沒收荷蘭人開墾的田園,佔據了平埔人西拉雅族的土地,蕃人被迫從
所居住的台南新港遷至左鎮及高雄旗山。原住新港以東的一支平埔人則遷往玉井。被中
國海盜林道乾所屠殺的是西拉雅族,被海盜之子鄭成功所欺凌致有家歸不得的也是西拉
雅族。這一族最先和中國接觸,受害也最深,不知道該族的後代,還記得這段歷史否?
或者已經如李登輝所說,只向前看不向後看了?回想起來,當時的平埔和山胞加起來至
少有六十二萬人,鄭成功入台初期才有三萬兵,若原住民團結起來,要趕走這個海盜之
子並非不可能,歷史總是遺憾的多。

第三檢查點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滿州人來台統治時,原住民已有六十五萬,這一時點被選為
第三個檢查點。早在入台前的一六五六年,滿清為實施對鄭經濟封鎖而頒佈禁海令,「
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一六六一年鄭氏據台,滿清更進一步實施遷界,北起
遼東,南至廣東,所有海岸地區二、三十里的居民,必須向內陸遷移,堅壁清野,以期
鄭氏「海上食盡,鳥獸散」。因此,本來多是光棍的鄭軍求偶更難,除非娶蕃婆,來台
平民亦然。而鄭氏移交滿清的田園有一萬八千四百五十四甲,意味著閩人有六萬多,軍
人及官員除外。據聞,這些人是「難民與流氓集團」,對台灣五日京兆之心,和荷蘭時
代來台那批初無二致。想成家,結婚對象不挑剔,不結婚也無所謂。因此,娶蕃女或是
獨身應是最普遍的現象,猶如現在的老芋仔,在台灣留下純漢種的可能性相當低。

即使所傳純漢,滿人來台之後,立即把鄭氏官僚、家眷、軍隊及漢人遣回其國內,斷絕
反清禍根,可能一人不留。據「華夷變態」敘述,一六八八年的台灣,僅有數千漢人居
住。這些漢人可能是一六八七年偷渡來台,想搶先佔有鄭氏所留下已開墾的土地的那一
批粵籍亡命之徒,或者是娶了平埔妻而獲准留台的閩籍移民,或者兩者都有,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一六八八年時,在台漢人僅數千人,而原住民已有七十多萬,加上
禁止移民的聖旨,你認為這幾千個漢人的結婚對象會是誰?

漢蕃的人口及性別比例如上述,土地開墾的情形在郁永河的「裨海紀遊」裏,有此記載
:一六九三年時,台南縣佳里鎮以北,全都是平埔人部落,幾無漢人足跡。可是當年的
「台灣府志」等卻記載著,嘉義縣開墾了八千八百六十六甲,這明顯的表示,平埔人(
此區為洪雅族),為了生存,不得不把原來打獵的鹿場、麻地闢為農田,因為他們的人
口從荷蘭入台算起,已增加了五成以上。「台灣府志」的此項記載,也證明了前文所說
,墾荒不是漢人的專利,把所有開墾農田甲數乘以三、三計算漢人口確是嚴重高估。因
此,我們必須在本模型中扣掉平埔人所開發的才可糾正錯誤。

文獻會統計,在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時,台灣的開發,除鳳山、台南、嘉義已完
成之外,尚包括雲林、及一小部分的彰化、台中、苗栗、新竹、桃園等地,面積三萬多
甲;一七一七年開墾的「先鋒」部隊到達台北。郁永河告訴我們,一六九三年時台南以
北,除了平埔人的聚落(稱為蕃社)以外,都是一片蠻荒的原始狀態,開墾不易,不見
漢人蹤影。短短的二十三年間,不但開墾了嘉義、雲林,而且一路北上直到桃園,每個
大聚落都有開墾的痕跡,七年之後到達台北。依照中國學者的說法,這是偷渡客大量湧
入的結果。可是他們都忘了,一七一七年時的原住民人口,估計有九十多萬人,將近荷
蘭時代的兩倍,即使中國流民不來,他們的生活空間已經縮小了一半,若開墾全為漢民
所為,則生活空間只剩四分之一。這是假定原住民也是以農為生得到的結論。若他們仍
以打獵為生,山胞可能還無問題,平埔族的蕃社都已被墾完,動物也趕走,生活空間等
於零。可是記錄上只看到小規模的平埔族遷移,而且還是一七四四年以後的事。因此,
我們寧可相信地是平埔族自己開墾,因為該族當時的人口有五十二萬以上,而且土地所
權都在他們手上,滿清政府也禁止漢人進入開墾。

假使平埔族自己不開墾,蕃社的鹿場、麻地,有可能像鄭成功時代,被中國來的軍民當
成荒地而被霸耕,台南西拉雅族被迫退入山中討生活,是活生生的例子。除此之外,鄭
軍在恆春、鳳山、嘉義、斗六、彰化、台中、新竹、台北、基隆等地侵佔平埔人的土地
謂之屯田的歷史,使嘉義的洪雅族、彰化的巴布薩、台中的巴札海、巴布拉、新竹的道
卡斯、台北的雷朗、凱達格蘭等平埔族人,不得不提高警覺。因為他們還摸不清滿州人
的底細,好歹先開墾了以後才有理由佔有,免得鹿場荒著被徵收。因此,這些證據顯示
,平埔人害怕田地被沒收才是台灣開墾的原動力,不是漢人。漢人在台灣無田可墾還回
去中國,平埔人若無田可墾就無路可走。因此,中國學者的論點似乎是站在中國政府想
強佔台灣的立場而發,不是根據客觀的事實做推論,實在使人感慨文人也無法保存學術
良知。

若堅持台地為漢人所墾,則勢必有一大批漢人男子逗留台灣。然而我們知道,從一六五
六年起至一七三二年第一次解除接眷令為止的七十六年間,他們除了和蕃女牽手之外,
只有光棍到死。這個事實有藍鼎元一七二八年的「經理台灣疏」為證:當時的台灣「自
北路諸羅(嘉義)、彰化以上,淡水、雞籠(基隆)、山後千有餘者,通共婦女不及數
百人;南路鳳山、新園、瑯嶠(恆春)以下四、五百里,婦女亦不及數百人」。這兩個
地區當時已開墾萬餘甲,每甲以三.三人計算,可能的漢人應有三萬餘光棍,因為婦女
總數才一千多,約佔男性的三%。九十七%的男性不娶蕃女不能傳宗接代,娶了蕃女,
後代已不是純種漢人而是半蕃。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是,若地為蕃所墾,則依每甲三.
三人所算出的人口應屬全蕃,若地為漢墾,算出的人口屬於半蕃,都不是漢人,只是這
些半蕃因為父親的關係而冠漢姓,如此而已。但是,據瞭解,半蕃都不認為自己是蕃而
是漢人,不管身上蕃血可能已有九十九%。

第四檢查點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是本模型第四個檢查點,因為在這一年,台灣的總人口才有
官方的統計做為依據,在此之前的都是用各種標準估計出來,前已述及不再重複。由於
官方的人口統計只有總數,不分男女、蕃漢,要為台灣血統尋根,必須研究分析。當年
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有關台灣人口的奏摺這樣說:「台灣府屬實在土著流寓并社番共八萬
四千六百一十一戶大小男婦共六十六萬一百四十七名口」。這是目前最詳細的官方資料
,男女、漢蕃各多少無兩個知道。而此處所指「社蕃」係平埔族,山地蕃人口奏摺並不
計入。雖然如此,漢蕃人口從本模型卻可分辨出來,那就是:以○.七%成長率估算此
時的蕃口,得知平埔族有六十九萬,高山族五十萬。此時的墾地已有六萬甲,乘以三.
三,得到二十萬(折出平埔人口十四萬剩六萬),三族共計一百二十五萬,是當時台灣
人口,奏摺所報嚴重偏低。

第五檢查點

一七八二滿清據台百周年,是第五檢查點。當年清國福建巡撫的奏摺之中,亦未將山胞
人口列入。奏摺的漢族及平埔人口為九十一萬,而本人口模型估算出的兩族人口也是九
十一萬,證明了模型的正確性。

滿清的人口奏摺包括蕃民,最近才被公開,以前中國國民黨的教育是,除了現在住在山
上的山胞以外,台灣人都是中國人,中國共產黨也一樣。這兩黨的代表性人物沈君山和
江澤民,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在北京的談話內容,證明兩黨的教育成功。沈說,台
灣獨立派或許可以稱做台灣民族主義者。江問:「什麼台灣民族主義?是不是高山族?
除了高山族,不都是兩個中國去的中國人嗎?」沈答:「高山族不過三十五萬,也不搞
獨立,現在台灣的居民九十八%都是從大陸移民過去,但有人認為台灣原來是一片蠻荒
之地,是他們祖先開發出來的」。沈、江兩人顯然還知道當時已經公開的滿清台灣人口
奏摺,也不知道台灣是平埔人開發的歷史。

知道奏摺的中、台兩地中國學者的態度又如何呢?刻意淡化、隱瞞。中共「學者」鄧孔
昭,在其「清政府禁止沿海人民偷渡台灣和禁止赴台者攜眷的政策及其對台灣人口的影
響」文中,赤裸裸的說,奏摺的數字包括社蕃的人口,而鄧文所引資料皆為漢族人口,
為方便比較人口的增長率,暫時不採用。其實,從頭到尾,鄧文都未提及蕃口,故意抹
煞。台灣的中國學者也都隱瞞事實,例子很多。有一篇以前述奏摺為主體,討論台灣人
口的效率上承認,奏摺上的人口包括漢人和原住民,但他的結論還是,「漢族人口在台
灣的成長,立下台灣土地以漢族為主的基礎,雖經日本五十年的佔據,也沒有辦法改變
這一事實」。他們應該知道,一七八二年時,平埔和山胞加起來已經超過一百四十一萬
,漢蕃混雜只有九萬,總人口一百五十一萬。由此可知漢族人口是絕對的少數,實不必
等到把漢人從漢蕃混雜人口之中分出來就可知道。「漢蕃混雜」人口是由已墾甲數乘三
.三得到的數字。本來全數計為漢族人口,後因發現平埔人可能才是開墾的主角,因此
以混雜人口處理,再根據事實,把這部分的漢蕃人口析離。

把漢蕃從兩者混雜人口之中分開的當時,我們發現有一大片灰色地帶,那就是漢蕃混血
兒。混血的事實由來已久,嚴重的影響原住民人口。所以乾隆二年滿清頒佈「戶律婚姻
嫁娶違律主謀人罪附例」,它規定,台灣漢人不得與蕃人結親,違者離異,並打一百大
板。「蕃俗六考」對漢蕃婚姻的影響也有敘述:「納蕃女為妻亡,以致蕃民老而無妻,
各社人口日就衰微」。此處,蕃社的衰微,不就是漢蕃混血嬰兒潮的明證嗎?這兩百多
年前的混血嬰兒潮中的嬰兒,有多少人是當今自稱是「漢」的台灣人的祖先?他們的子
孫是否也和他們一樣,必須娶蕃女才能傳宗接代,而使今之在台「漢人」血液成份,有
七十五%到九十九%的蕃血?

有唐山公的蕃孫固然漢姓,沒有唐山公者也可有漢姓。乾隆二十三年對平埔族的賜姓前
已提及。對山胞賜姓比較晚,因和漢人接觸的時間比較晚。有案可查的是在道光六年(
一八二六)及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等。所謂賜姓,就是一種命令,不得不接受。潘姓
的「潘」字拆開,有水、有田、有米最得青睞,平埔、山胞皆然。道光六年賜姓挑竹苗
地區的賽夏族,姓氏包括,高、朱、夏、樟、蟹、日、豆、錢、豐、潘、絲等。光緒元
年賜姓恆春排灣族頭目漢名「潘文杰」。光緒十二年,台中縣泰雅族頭目被賜姓「白」
。其他山胞種族可能也被賜姓,只是未能一一收集而已。由此可見,不管原住民有沒有
和漢人混血,自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起,就開始有人冠漢姓,用姓氏很難區分漢
人或平埔。一八二六年之後分辨山胞也開始有困難。既然一、兩百年前台灣原住民就被
改裝成中國人,後生的新人類或新新人類,總會知道原來他們是平埔或山胞呢?

第六檢查點

台灣人口成長模型的第六個檢查點為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當時台灣人口的版本有
三:連橫的兩百萬、文獻會的一九四萬、中共的一九○萬。而本模型估出之人口為一百
九十萬多,加上澎湖人口六萬後,和文獻會版本較接近。從這個總數來看,嘉慶十六年
已把山胞人口計入。為何乾隆時不計而他的兒子嘉慶卻計,理由何在?從日人伊能嘉矩
所著「台灣文化志」下卷可知,全台一百九十五個鄉鎮(鄭、清時稱為堡或里),有一
百六十九個平地鄉鎮,在乾隆時代就已開墾完畢,嘉慶以後所開墾的是南投、宜蘭、台
東、花蓮、恆春等山地區域,或距離堡、里較遠交通不便的「蕃地」。依大清會典(滿
清法律):「回、番(包括西藏及台灣山胞)、黎、猺、夷人等,久經向化者,皆按丁
編號民數」。根據這條清國律令的規定,山胞進入台灣的人口統計之中乃勢所必然。滿
州人還算坦白,日本人、中國人等外來統治者故意隱瞞事實,用筆把原住民消滅,使台
灣人永遠忘記自己的祖先,好供其驅使。

平埔人在乾隆時就已「向化」,是不爭的事實,最簡單的依據有二:一為所住西部平原
的蕃社均被開發成堡或里;二為乾隆賜姓。山地人何時向化則不得而知。有案可稽者為
光緒十三年(一八八八)的十四萬八千人,以當時將近有一百萬人口的山胞而言,實屬
微不足道。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時的人口統計把全部山胞人口列入,莫非當時的山
胞已經全數向化?或者只是清國官員好大喜功,把未向化者也列為向化,以向滿州人表
功?從一八七一年的清日兩國交涉可瞭解,是官員浮報。當年因有日本向清國抗議恆春
蕃殺死在該地發生船難的琉球人,清國大臣毛昶熙回答:「生蕃既我化外,伐與不伐,
惟貴國自裁之」。可見平埔人投降了滿清,而山地人沒有,他們的居住地面積為台灣的
三分之二。若中共以繼承滿清為理由,對台主張有主權,相關部分僅三分之一,何況滿
州人早在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將台灣讓給日本,繼承並非事實。

談到平埔人,他們也不是全部投降滿清。台灣西部平原本來都是他們「領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或為鹿場或為麻地,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開墾之後,必須以農耕為
主,打獵變成休閒活動。過不慣新的生活方式,或受到政治迫害者往山區遷移。除前述
受中國海盜林道乾,鄭成功迫害的西拉雅族大遷徙之外,一七四四年前後,這些人的後
代有的遷入高雄縣的杉林、荖濃、甲仙,把原住於此的山地曹族趕向深山;有的遷往玉
井;有的遷往埔里。這是台灣南部的情形。在台灣北部,一七○九年「漢人」進入之後
,並未有平埔人遷走的記錄。在中部有些遷往埔里、宜蘭,再遷羅東、花蓮。台東的平
埔人係在一八二九年,由屏東枋寮越中央山脈而到此。這些遷移的規模都不大,多者千
人,少者百人或數十人,守著原住蕃社或鄰近地區者居多,可能有九成以上,可見平埔
人「務實派」多,「基本教義派」少。由於平埔人不搬家,故西部平原的血統仍舊以平
埔為主流。怪不得今日政壇上務實者多,基本教義派少;獨派少,而維持現狀者多。平
埔血為主流的現象說明了,在文化上他們被中國人以政治的力量強制同化,在血液上,
漢人卻被平埔或山胞溶化,無知且虛榮的平埔、山胞後代,竟自稱是中國人。

第七檢查點

馬關條約的締結前兩年(一八九三)第七檢查點。當時清國對台的人口統計結果有兩百
五十四萬,全計為「漢人」,但由人口模型分析得知,平埔、山地人為兩百三十萬,漢
蕃混雜難分者二十四萬。根據滿清的檔案,當時開墾農累計有三十六萬甲,平均每甲可
養活七人多,和本模型的計算基礎每甲三.三人相較,每甲扶養力一倍有餘。經查發現
,這三十六萬甲在日人接收後清丈的結果是七十七萬甲,證明每甲三.三人的計算方式
,直到清末仍可適用。

清、日兩國對台土地資料所以有如此鉅大差別,原因在於清國禁止台灣蕃地的開發,而
當時台灣無處不是蕃地。滿清的土地登記只是對偷墾或蕃墾的追認,離平埔蕃社較遠之
地均視為蕃界,免稅,不計入開墾田園。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第一次立碑在「非
蕃界」四周,禁止漢人(或混血半蕃)越界入墾蕃地。隨時間的推移,蕃界越墾越多,
界碑不得不向原蕃界移入,產生新界線,蕃界縮小。如此前後四次,直到乾隆五十五年
(一七九○)。當時乾隆發現,台灣已墾十萬甲,其中有三千七百三十四甲(約佔三%
)越界開墾。可見未登錄者到乾隆末年仍舊很有限,本模型以滿清登錄的土地甲數換算
可能的漢移民,只計算到嘉慶十一年(一八一一),縱有誤差也可能只在十%以內,對
依此估計出來的漢人口影響不大。不像三十六萬甲和七十七萬甲之差(四十一萬甲)那
麼離譜。但是,從日人清丈出來的這四十一萬隱藏田園屬於「蕃地」,是平埔和山胞所
共有。依此換算可知,此「蕃地」內的山胞九十七萬,平埔三十八萬。「蕃地」外的平
埔有九十五萬,他們可能是安土重遷,留住原來蕃社(此時已被開發)者的後代吧。一
八一一年之後人口成長遲緩,只有○.三%,顯示移民不再,新增墾地應是在地人口開
拓,不再據之計算中國移民人口。一八一一年的農田,估計有十一萬八千甲,以此算出
之漢蕃待分僅三十八萬,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半蕃。

根據以上的分析,台灣的人口當中漢人所佔甚微,為何史籍所載清初就有數十萬人來台
?若這批移民以九十萬計算,到現在其子孫就有兩千一百萬,真的如江澤民所說,除了
二%的山地人以外,台灣人都是從中國過去的中國人了。到底問題出在那裡?主要是漢
人多流動人口。典籍記載,因滿人不淮漢人來台定居,和荷蘭人一樣,惟恐政權不穩,
所以粵籍流民來台只能扮演傭工的角色,「饑來飽去」,「人眾不下數十萬,皆無妻孥
」,「春季赴台耕種,秋收回籍」。閩籍來台較早,和蕃女婚配而有田可耕者不少,而
羅漢腳更不在話下,強者為盜,弱者為偷,所以,從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起到光
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為止,不到兩百年期間內,發生了七十三起民變及械鬥,其中以
朱一貴和林爽文之亂規模最大,查看事平之後叛亂犯的供辭發現,皆為單身男性,林爽
文除外。

第八、第九檢查點

日本投降的前兩年(一九四三),台灣的人口為六○三萬,這是第八檢查點。這時的平
埔加山胞應有五百四十五萬,可是在日人的統計只出現山胞,而且只有十六萬。在一九
三五年的人口普查中,還有生番十五萬、熟番五萬的字樣,其餘標示為福建系人和廣東
系人,可知平埔(熟番)暗中消失之快。其實不管生番、熟番、福建系、廣東系,主要
構成人種都是平埔和山胞,只因賜漢姓的滿清政策成功,連精明的日本人也被瞞過了。
以訛傳訛的結果,到現在知道自己真正祖宗的台灣人百不得一。

一九四三年日本據台最後一次的人口統計指出,僑居台灣的中國女性有一萬八,男性三
萬三。一九四九年蔣介石兵敗逃難到台灣,跟隨他一起來的中國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好像有兩百萬軍民。事實上沒有。據一九五六年(第九檢查點)的「台閩地區戶口普查
」,在台中國人只有九十四萬,包括軍隊,及大陳撤退的難民。這裏面,女性只有二十
一萬,因此不少老芋仔必須往山上找配偶,否則面臨絕後。事實上,有相當多的蔣軍像
當年的鄭軍一樣,娶蕃女以傳嗣。

第十檢查點

最後一個檢查點是一九九五年,根據一九五六年依性別析出之難民數,加上日據時代「
滾存」的華僑移民,男女配對之後,依二.一六五%成長率核算,可能的龍種的有一五
五萬。若考慮到實際上可能有一成以上的龍女,像尤清、陳定南的太太一樣,下嫁蕃人
或半蕃的後代,則純種中國人在今日只有一百二十四萬,佔總人口的五.八%。若以更
嚴格的標準來看中國人,他們必須是真正的漢人,生長於黃河中下游,河南、河北、山
西、陝西四個省份,或兩個該區逃出的難民。依據一九五六年的戶口普查,中原地區逃
出的女性有三萬五千,男性五萬三,但也只能配成三萬五千對,

其後代才是純粹的漢人。是則,今日在台的真正漢人只有九萬七千,佔○.四五%。台
灣人口的今貌為,平埔和山胞合計達一千六百四十六萬,佔七七.四%的總人口數;漢
蕃待分三百五十八萬,佔一十六.八%,台灣的現住人口中,有九十四%以上,不是平
埔就是山胞的後裔,和沈君山、江澤民所言,除了二%的山地人以外,台灣人都是中國
人的說法完全相反。只要你的祖先巷在清國把台灣讓給日本以前就來台灣定居,那麼你
必然是蕃族的後代,例外很少,唯一的差別是蕃血百分比的高低而已。在台灣只有全蕃
和半蕃之別鄉力並無閩、客之分。

結  論

從七千年的台灣歷史來看,平埔和山胞悠遊歲月六千多年,近四百年才受到外界的干擾
。荷蘭、鄭成功來把他們的土地奪去,使他們學會了耕種。等滿清趕走鄭氏及所有漢人
之後,在台南、高雄的平埔先祖,趕快鄭氏遺留的田畝接收過來,台南以北的平埔則開
始墾荒,惟恐不開墾,滿州人會像鄭軍來把他們的荒地佔去屯田。這是人類生存的本能
,也是台灣全島開發的原動力。可是以漢族為中心所寫的歷史,卻說台灣為漢人所墾。
對照中國所稱開墾出的堡或里,正是昔日平埔人所居住的蕃主原址。到滿清中葉所墾的
一百九十五堡里,個個莫不如此。例如,台南新化,鄭成功之前稱為大目降社,鄭氏開
墾後改為大目降里;西螺社改為西螺堡;南投主改為南投堡;八里坌社改為八里坌堡;
大雞籠社改為基隆堡等等。從舊社名就可知道新地名原來是什麼族人的土地。其他例子
還很多,大部分和原始社名不同,不能一望便知其由來。大概這是外來政權統治台灣的
共同手法吧,目的在使平埔人忘記自己是誰。國民黨外來政權也一樣,來台後拼命改地
名。

平埔人選擇蕃社為開墾地點實有其理由。第一,離住所近。第二,因為是蕃社,交通必
然比較方便,運送笨重的農產品不成問題。離開蕃社就是一片蠻荒,徒手走路都有困難
,況且運送作物。我們知道乾隆末,台灣把蕃社開發完畢,共一九五堡里,十萬甲土地
。很顯然,乾隆後的開發,必然由這一九五點,向每一點的外圍發展,開墾到那裏,路
就築到那裏。不管是點內或點外,土地都是平埔人的,開墾不由平埔人主導根本不可能
,閩、客實居於被動地位,因為滿清禁止漢人入墾蕃地。漢人進入蕃地的最主要方法是
娶平埔妻而得到土地,其次用騙的。但用這些方式得到的土地,和整體比較起來仍是少
數,而且以閩藉居多。所以,閩籍有妻,粵籍無妻。

支持這個看法的有力證明是,一七三二年藍鼎元所寫的「粵中風聞台灣專論」。他說:
「廣東潮、惠人民在台種地傭工,人眾不下數十萬,皆無妻孥」。另外,「論治台灣事
宜書」中也提到,粵籍赴台當傭工者,每村落聚集千人或數百人。想必是替平埔人或平
埔的閩籍女婿打雜吧。在這裏必須挑出一個重要的議題,在滿清禁止接眷的命令仍舊有
效時,為什麼閩籍移民有妻,而粵籍移民無妻?假使閩籍有漢妻,粵籍必然也會有,一
有一無的情形,唯有閩籍所娶的是蕃妻才有可能發生。這個事實證明了台灣血統以原住
民為絕對主流的結論,可信度相當高。

在這個前提之下,大福佬沙文主義變得很荒謬,因為不但是福佬,連客家也要到五.八
%這一小群去找,真正的漢人寥寥可數。因此,在台灣只有大平埔沙文主義,或大山地
沙文主義,但願山胞不要妄自菲薄。有蕃人血統的假漢人也不要因染蕃血而自卑,種族
沒有尊卑,人格才有高下,唯有自尊人家才會尊敬你。河洛話、客家話都不是台灣人的
母語,北京話更加不是,平埔人的母語已被滿州人和閩南人消滅。鄭式據台二十三年,
他是閩南人,屠殺台灣人的先祖有七次,平均三年就有一次大劫。祖先被屠殺,台灣人
還供奉鄭為民族英雄,在滿州人的忠烈祠,不知有沒有岳飛的靈位?滿州人据台兩百一
十二年,屠殺二十五次,荷蘭、日本等外來統治者,也都曾不止一次的屠殺台灣先祖。
可是居然有那麼多台灣人強顏事仇還認賊作父,說什麼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當台灣的文
化和血統被中國有計劃的消滅,並且換上偽裝的中國文化和血統時,李登輝竟然敢在桃
園向全世界宣佈:台灣和中國沒有民族和文化上的認同問題,並且反對台灣獨立。做為
台灣子民的你我,實有責任把台灣恢復原貌。

在歷史的照妖鏡之下,「台灣人都是中國人」的謊言立刻現形。四百年以前,台灣沒有
中國人的蹤跡。之後,中國有人來台,但所佔台灣人口比例微乎其微。根據本人口模型
,在荷蘭時代為二%,鄭氏時代四%。滿清入台後禁止漢民遷台,來者多為偷渡客,單
身男性,其後代多為混血種,即使是混血也只佔十六%的總人口數,而這十六%之中,
蕃血是主流,漢血的成份在十%以下,日據時代台灣人口的漢血成份其百分比亦為個位
數。而目前在台的純種漢人五.八%而已。這些事實證明中國人是偽造歷史的專家。留
在台灣的中國血液不超過十%,而留在台灣的中國人不超過五.八%,中國人在台灣是
十足的少數民族。少數人為了統治多數人,就把異族也說成中國人。在中國大陸,所謂
的漢人也以同一手法欺騙居多數人口的滿蒙回藏苗等族人,使他們相信自己是中國人而
甘心被統治。

中國人以捏造的歷史和血緣,使台灣人認中國賊為父。而中國賊現居然又以這虛構的血
緣為理由,恐嚇台灣人不接受中國賊統治就是分裂國土,不惜以武力毀滅台灣。面對這
種情形,台灣人若再不起來和中國賊好好算這筆帳,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子孫,更對
不起自己。



附件一
台灣人口成長模型1624-1995
單位:萬人
人口成長率
-0.7%
-0.7%
-0.7%
-0.7%
-0.7%
-0.35%
-1.74%
-2.1%
-2.165%
檢查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西元
1624
1661
1683
1693
1756
1782
1811
1893
1943
1956
1995
山地人口
20
25.8893
30.1834

50.2249
60.2133
72.8884
97.0696
229.9693
301.3037
694.6849
漢族人口
1









124.3109
平埔人口
初次修正
20+5
31.5213
35.7444

55.1271
63.9893
78.3361
104.3246
247.1575
323.8235
746.6065

再次修正
+5

+6.0898

+14.6736
+17.5914
+21.5354
+28.6798
+67.9457
+89.0218
+205.2483
951.8548
漢蕃待分
未分

2.7729
6.0898

20.4419
27.3791
38.9588
53.1789
125.9870
298.2750
563.3886

判屬平埔


-6.0898

-2.9257
-10.1333
- 4.5403
-12.1483
- 5.4431
-14.8720
- 6.6634
-19.8058
- 8.8740
-46.9222
-21.0235
-61.4770
-27.5448
-141.7411
- 63.5072
開墾田園
(鄭走平埔耕)
8403甲
(同前)
10051甲
(平埔墾)
8866甲
43513甲
21000甲
35090甲
659793甲
125409甲


官方人口
統計資料




66.6040
91.2920
190.1833
254.5731
603.3470
923.4012
2130.4181
沈建德 製9-22-'96

附件二
台灣人口成長模型一六二四─一九九五各檢查點計算表
單位:萬人
檢查點 1624
山地人口:20萬
平埔人口:20萬→25萬→30萬
閩籍人口:1萬
平埔人口25萬=720+563×0.75÷2=25.8597
36
* 720及563由漢基模取用,0.75係蕃血在漢蕃待分中的比率,由漢基模及蕃基模成立
後得到之保守估計。
平埔人口30=25+  14.6736  去尾數
  50.2249÷20
檢查點 1624-1661 計37年
山地人口25.8893=(1.007)37×20
平埔人口31.5213=(1.007)37×25-8.403
閩籍人口2.7729=8.403×3.3
* 8.403係開墾甲數,假設每一閩人娶一平埔,每甲一閩男。
* 2.7729萬為閩男及其家屬留台人數,其餘和佬皆為臨時工或流浪漢。平埔人數應高
於31.5213。
檢查點 1661-1683 計22年
山地人口30.1834萬=(1.007)22×25.8893
平埔人口35.7444萬=(1.007)22×1.5213-1.0051甲(本期開墾數)
平埔人口應加6.0898=(8403+1.0051)×3.3因鄭軍被遣返中國,平埔接手田園而非漢
墾。
檢查點 1683-1756 計73年
山地人口50.2249萬=(1.007)73×30.1834
平埔人口應加10.1333=(1.007)73×6.0898及4.5403=(8866甲×3.3)×(1.007)63因
8866甲為平埔所(嘉義區)。
漢蕃待分人口10.3158萬=20.4491(3.3×累積墾數)-10.3333,應再減1.5403(蕃墾
當量)
檢查點 1756-1782 計26年
山地人口60.2123萬=(1.007)26×50.2249
平埔人口63.9893萬=(1.007)26×55.1271-21000(甲)加12.1483及5.4431理由同前
漢蕃待分人口27.3791萬=累計甲數×3.3
應減12.1483及5.4431平埔墾數當量
檢查點 1782-1811 計29年
山地人口72.8884萬=實際人口190.1833-漢蕃待分38.9588-平埔78.3361
平埔人口78.3361萬=(1.007)29×63.9893應再加14.8720及6.6634理由同前
漢蕃待分人口38.9588=累計墾數×3.3應減14.8720及6.6634判屬平埔部分
檢查點 1811-1893 計82年
山地人口97.0696萬=(1.0035)82×72.8884
平埔人口104.3264萬=(1.0035)82×78.3361
應再加19.8058及8.8740理由同前,為1683及1693二次檢討判屬平埔部分之當期人口
漢蕃待分人口53.1789萬=實際人口254.5731萬-山地97.0696-平埔104.3264。應再減
19.8058及8.8740
檢查點 1893-1943 計50年
山地人口229.9693萬=(1.0174)50×97.0696
平埔人口247.1572萬=(1.0174)50×104.3246
應加46.9222及21.0235理由同前
漢蕃待分人口125.9870萬=(1.0174)50×53.1789
應再減46.9222及21.0235判屬平埔部分人口成長至本期數目。
檢查點 1943-1956 計13年
山地人口301.3037萬=(1.021)13×229.9693
平埔人口323.8235萬=(1.021)13×247.1575
應再加61.4770及27.5448理由同前
漢蕃待分人口298.2750=實際人口923.4012-山地301.3037-平埔323.8235
應再減61.4770及27.5448理由同前
檢查點 1956-1995 計39年
山地人口694.6849=(1.02165)39×301.3037
平埔人口746.6065=(1.02165)39×323.8235
應再加141.7411及63.5072理由同前,合計為951.8548
漢蕃待分人口687.6995=估計總人口
2128.9909-山地694.6849-平埔746.6065
應再減141.7411及63.5072等於358.1403
再減:
a. 中國人99.3011=(21.5348×2配對)×(1.02165)39
b. 單身中國男性44.6560=88.1658(1956中國人在台人數)-(21.5348×2)
c. 日據時代滾入華僑11.4316=(6.3758-1.4176單身)×(1.02165)39
d. 清國滾存漢人估計數31.7197=13.7577(1956年數字)×(1.02165)39可能都已混血而
不計
可能的在台中國人數124.3109=(a+b+c)×80%,亦即有20%因單身死亡或者和台灣人混
血。

參考書目
一、說明:
本研究係以自創模型,確定台灣主要族群人口在歷史上的相互關係之後再確定各族人口
。因此,基期的人口估計、各期的人口成長率,及開墾田園甲數,直接影響到模型的正
確性,茲就這三個變數的採用說明如下:
1.基期(一六二四年)人口估計:依日本學者中村孝志及森丑之助的估計,平埔族為二
十萬以上。本模型最初以二十萬計算,待第一次模型完成之後修正為二十五萬,第二次
再修正為三十萬。而高山族人口,文獻會估計為十五至二十萬,就以二十萬計算。
2.人口成長率:依文獻會及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的論文加以修正而成。
a.一六五○─一八一一年:文獻會資料為二.二%─三%。這種高成長實因原住民的平
埔族和高山族原先不歸化,故滿清未將他們計入人口。後因人口增加資源不足,原來的
蕃社開墾為農田,成為新的行政中心,而此時的蕃口被認為是已經向化,因此計入滿清
的人口統計之中,使人口數字急速增加,並不是所謂的閩粵移民潮所造成,事實上並沒
有所謂的移民潮。因此,文獻會的資料不予採用,而採同時期中國大陸及福建省人口成
長率之較低者再予酌減。前者之平均為一.○四六五%,而後者為○.七一七五%,為
求簡化計算及保守起見,就以○.七%為本模型本期間內各族之人口成長率。
b.一八一二─一九九五年:此期內皆有官方的人口統計,可計算出本模型內各檢查點的
實際人口成長率。
3.開墾田園甲數:文獻會已依各縣誌及官方記錄做成統計,故以該會資料為準。若計算
人口的期間無統計資料者,依該會前後期的資料,依實際情形自行估計。
4.澎湖人口:在一八一一年為五萬九千多,而到了一九九五年底亦只九萬人,因此本研
究不另外處理。
二、書目:
「台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文獻會。
卷二人民志人口篇氏族篇,同右。
卷三政事志衛生篇外事篇戶政篇行政篇軍事篇地政篇,同右。
卷四經濟志水利篇商業篇財政篇農業篇物價篇礦業篇,同右。
卷七人物志宦績篇,同右。
卷八同冑志平埔篇族群分類分佈篇歷代治理篇,同右。
卷九革命志驅荷篇拒清篇,同右。
施琅:「靖海紀事」下卷,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淑璥: 「台海使槎錄」,同右。
郁永河:「裨海紀遊」,同右。
藍鼎元:「平台紀略」,同右。
黃逢昶: 「台灣生熟番紀事」,同右。
「清一統志台灣府」,同右。
「福建通志台灣府」,同右。
「清中稿台灣資料集輯」,同右。
「治台必告錄」,同右。
陳夢林:「諸羅縣志」,嘉義縣政府。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文獻會。
連橫:「台灣通中」,眾文。
陳孔立:「台灣研究十年」,博遠。
「台灣歷史綱要」,五洲圖書,北京。
趙振績:「閩系源流與台灣之關係,聯合報,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台灣塘遷徙之類型」,同右。
石萬壽:「羅漢內門里的漢移民與系譜」,同右。
黃典權:「族譜在南明台灣史研究上的功能」,同右。
柳立言:「論族譜選錄人物的標準」,同右。
「育嬰堂與清代台灣的兒童救濟事業」,台灣史蹟源流研究中心,研究班論文集。
徐鐵民:「台灣與大陸的地緣關係」,同右。
王國璠:「台灣姓氏源流」,同右。
王國璠:「台灣叢談」,同右。
洪安全:「清高宗時期的台灣人口資料」,故宮台灣史料概述論文集。
「明清史料」戊篇第二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
蘇同炳:「台灣史話」,中央文物。
「台灣史蹟源流」,青年日報。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聯經。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
「清國人入境台灣條例實施細則」,台灣總督府檔案。
「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卷七,大通。
「泉州府志選錄」,大通。
毛一波:「台灣文化源流」,台灣新聞處。
陳漢光:「台灣移民史略」,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廷以:「台灣的開發和現代化」,正中,「近代的台灣」。
「台閩人口統計月刊」:「內政部」。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

網誌存檔